以数字展厅新形式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增设数字体验馆,利用三维建模AR增强现实技术动画场景还原等形式,打造沉浸式5G全息体验区和历史传送门体验区,将历史文物复活在日常生活。数字展示内容丰富,既有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的青海虚拟展,又有对素有故宫之称的瞿昙寺的数字虚拟参观体验,充分满足观众想看却无法亲临现场参观的现实需求,不仅做到保护和延续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历史文脉,更能凸显数字技术服文旅融合发展。历史传送门
多样化线上服满足各年龄段的不同需求。线上预约线上观展线上听讲线上观影通过多媒体资源融通与展示,创新表现手法,拓宽宣传渠道,以满足观众多元需求为导向,丰富观众线上体验,不断解锁更多精彩内容。精选馆藏文物,深挖历史故事,以便携式AR眼镜为基础,以讲解员虚拟讲解为形式,突出自助导览的趣味性与独特性,感受不一样的观展体验。逐步打造全域式概述简介与分类式精细解读的品牌栏目,通过漫画人物文物实景照文物三维展示等形式制作河湟文化5000年青海历史文物系列微展览河湟印象游青海览古建游青海探古墓新展早报等系列栏目143期,面向青少年普通观众等群体,立足文物故事,弘扬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送门
新材料新技术专利技术的应用。展柜大量使用低反射大尺幅抗弯玻璃,提高观众观展效果;高显色性可调节博物馆专业灯具的使用以及展厅强电弱电智能管理系统的运用为艺术化展示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形式设计理念的更新。四色盒的展览形式设计规划厚重的青海历史文物展深色盒子;充满科学活力的考古成果展白色盒子;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精品展彩色盒子;传承红色基因的百年革命文物目录展红色盒子,呈现了独具个性的展览形式之美。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的作用,为城市绚丽的文化风景搭建展示舞台,青海省博物馆结合空间条件,在场馆内增加了自助语音导览机,提供讲解员志愿者微信智慧导览等多元化的导览服;增设了数字体验馆,给观众带焕然一新视觉冲击的同时,满足观众多元化参观需求;在游客服空间开设文创生活体验馆母婴室志愿者活动室接待室室内存包柜紧急医疗救助站等功能区块,完善了博物馆的公文化服功能;咨询服自助预约取票等系统多种导览手段配套服设备全面升级,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舒适优美的参观环境,实现高效精细的运营模式,打造博物馆休闲参观新体验。青海省博物馆公空间
作为公众文化服机构,博物馆有义承担起民教育终身化的职责。本次提升改造利用博物馆地处西宁市文化心的优势,在场馆内外新增了社教活动室多媒体报告厅文化长廊等空间,进一步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形式,通过考古探索青博讲堂手工制作体验视听欣赏学术沙龙等活动,将文物展览教育贯串在活动之,让公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弘扬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围绕展览内容开发不同主题的体验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在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着力打造青海省博物馆社教品牌,让博物馆成为城市对外宣传文化的重要舞台。
依托13主题展览体系,青博文创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青博文创销售区和文创生活体验馆两大功能区域。文创品主要以青博开发的彩陶意蕴古道文华憧约瞿昙等4大系列为主,涉及学用品生活用品等。并开辟青博文创销售门店,以青海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的品为主,涵盖文具类纺织类茶具类及图册等方面,旨在通过对成员单位文创品的大融合大集合,实现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享同进步的目标,建立藏品展览人才等资源的享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同推进青海文旅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青海省博物馆文创
文创生活体验馆作为青海省博物馆文化创意生活的一次新尝试,以真实还原生活场景的方式,展示了现代工艺大师的珍藏品文物复制品青海传统手工艺青绣系列品河湟陶韵餐具竹编茶具等多种类文创品,将观展学休闲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相结合,使参观者在整洁舒适的环境,领略每一件文创品的文化内涵,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感受文创品带的生活新体验,真正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文创生活体验馆
同时,为全面展现新设展览的创新与提升,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展览形式及内容的多样化,青博文创依据展览大纲,精心策划认真筹备,研发生配套展览的特色文创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的亲切关怀和各协作单位各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下,青海省博物馆展陈改造提升项目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一百六十天的紧张实施,羽化蝶变,焕然一新,开启博物馆发展新的征程。展望未,青海文旅融合发展恰逢伟大新时代,新的历史机遇赋予青海省博物馆新的历史使命,青海省博物馆将以文化和旅游融合满三年为契机,不断创新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升展览展陈水,用贴实际贴生活贴群众的精品力作讲好青海故事,提振青海多元历史文化的精气神,发挥博物馆在弘扬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围绕打造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青博力量。
完
▼
原载于文物报2021年11月26日7版
编辑|杨逸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源及作者。